本帖最后由 CJDLX 于 2016-10-31 23:52 编辑
(二)、章江河.大庾岭
所谓万水千山,要以什么概念去衡量,就大地理上来说,中央红军跨越了多少江河,翻过了山岭,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解读的是“22条江河”和“20座大山”,其中章水是中央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三条河流,而大庾岭则是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山。
经X364到正平镇。
在正平镇转入S325,进入广东省南雄市界址镇。
到达乌迳镇。 红军入粤后的第一仗就在前面的新田圩,现在没有什么遗迹了。
过乌迳镇几公里后走X341向西北经过大塘镇。
大塘镇和油山镇同处一个地方。
夹河口
油山
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只有61人,其中走完全程的有42人,长征途中牺牲的14人,因其他原因留在长征途中的有3人,长征初期或长征途中失踪的有2人(陈碧英、李田,其中陈碧英是董必武同志的前妻,在长征开始时因有肺病,只走了一夜后便被指派去粤东坚持斗争,但后来一直下落不明。或许因此,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三十位女杰中也不包括陈碧英)。
“左路军”即为红一、九军团。
平田坳,在搜狗地图上标注的还是油山镇。
至10月28日,红一军团大部经乌迳、大塘、夹河口、平田坳一线出江西省大余县兰村,红九军团紧随其后。红一军团另一部则由信丰的下坑,经南雄的黄地、大兰到达大余兰村会合。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赣粤边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领导的油山游击队,以及“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在油山廖地村的会师。
进入大余。大兰村北面是池江镇彭坑村,村里有陈毅同志旧居。
“北有延安 南有池江”。把池江与延安相提并论……但细想一下也有道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时,中共中央成立了以项英、陈毅为首的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坚持斗争,油山会师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彭坑一带为两省三县交界处,是红军游击队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
小时候就听说过周篮的故事。周篮,原名周三娣,“周篮”的名字是陈毅改的……
1962年,北京“七千人大会”期间,陈毅在家中宴请了来自大余、信丰和南雄的县里负责人。陈毅特别谈起大余彭坑的周篮嫂,感慨万分地说:“彭坑那个周篮嫂,对我们支持真是太大了!回去后,请代我向她问好!”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位共和国元帅始终没有忘记在最艰的时期支持帮助他们的红嫂周篮。
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一路征尘。
自10月26日起,中央红军分三路从信丰、南雄、南康分别进入大余境内,从新棚下、洋口、兰溪三个渡口跨过章江。
前面不远就是兰溪渡口。
下游三公里左右是洋口渡口。
红军长征过境大余没有什么大障碍,有记录的是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在卵岭和西华山下与粤军有过两次小规模的战斗。除红三军一部(更可能是红八军团一部)经南康赤土过崇义外,其他各部都在大余留下了足迹,大致过境情况是: 10月26日, 红一军团、 九军团先后从信丰经南雄乌迳、大塘、大兰到达大余县兰村(兰溪村)会合。 10月28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经大余小梅关、吉村到达崇义聂都;红一军团第二师由大余池江兰溪村经浮江到达崇义铅厂镇;红三、八军团经大余横江进入崇义扬眉寺、长龙一线。 10月29日,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由大余杨梅城经樟斗到达崇义新溪;红一、九军团主力经浮江到达崇义义安一带,31日从义安出发,又经大余洪水寨到达崇义聂都宿营。 10月31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前锋部队由聂都经大余内良五洞进入广东省仁化县长江。
没有找到关于红五军团过境大余的时间和路径的资料,理应是若离若即地跟在中央纵队后面……
(后续)
|